華萊士1918年出生於馬薩諸塞州布魯克林的一個移民家庭,父親經營雜貨批發業,後成為保險經紀人。早年就讀於密歇根大學,大學二年級時他開始涉足新聞工作。然而他的真正出色的記者時光始於50歲,也就是他主持《60分鍾》之後。在美國人心目中,華萊士處理最具爭議性、危險性題材的能力,已經成了新聞界的傳奇。華萊 士有一句名言:“采訪膚淺的人別找我。我寧願辭職也不會這麽幹。”在華萊士38年的主持人生涯中,他的“非突襲式采訪”成了行業的標準,接受過他采訪的名人可以編成一本《20世紀名人錄》,其中包括肯尼迪、約翰遜、尼克鬆、卡特、裏根、老布什等美國總統,自從《60分鍾》開播以來,曆任美國總統都接受過這個節目的采訪,隻有前任總統布什拒絕接受采訪。
尼克鬆當政時曾經要求華萊士擔任他的新聞秘書,但華萊士婉言謝絕說:“我還是願意當一輩子記者。”“當―輩子記者”,始終是華萊士的座右銘。華萊士憑著自己的名氣,常常把國際上的政界要人作為他采訪的重點對象,如薩達特、卡斯特羅、阿薩德、阿拉法特、巴列維、霍梅尼、卡紮菲、侯賽因、鄧小平、江澤民等。上世紀80年代初,華萊士代表CBS獨家采訪了鄧小平,由此成為讓西方世界了解“紅色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第一人。《你我之間》是邁克ⷨ塚士的一本自傳。
對於有秘密的任何人,最怕聽到的五個字便是“華萊士在這”。華萊士曾形容自己的采訪是“走在虐待狂和知識分子的好奇心中間的一條線上”。他的口頭禪是“原諒我”,並說“當你聽見這句話時,意味著令人不快的問題快要來了。”
2006年3月14日,在邁克ⷨ塚士87歲高齡時,宣布從其主持38年的《60分鍾》中退休。媒體評論道,正是華萊士和《60分鍾》節目把電視訪談節目變成了“握緊拳頭的藝術形式”,他的退休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1939年從大學畢業之後,華萊士進入位於密歇根大急流城的WOOD-WASH電台工作。之後在1940年,他作為一名播音員到位於密歇根底特律的WXYZ電台工作。
1940年,已小有名氣的華萊士攜帶新婚的妻子諾爾瑪ⷥ比進軍芝加哥。
1943年,華萊士應征入伍,在二戰期間,他作為一名通訊官員在美國海軍部門AS-24潛艇供應艦上服役,獲得海軍中尉軍銜。
1946年,邁克ⷨ塚士回到芝加哥重新開始做播音員。
1949年,華萊士與電影明星芭芙同時主持一個在芝加哥姿帕斯夜總會舉行的深宵清談節目――“姿帕斯講場”。紐約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向華萊士拋去了橄欖枝。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朝野上下出現不同的聲音,芝加哥地區也有所波動。1951年華萊士與妻子芭芙一起遷居紐約加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1955年,華萊士與芭芙離婚,他們共同主持的節目也因而停播。紐約第五頻道邀請華萊士去主持晚間新聞節目,華萊士開始主持“深夜追擊”。這個節目在世界電視史上被譽為最有爭議性的欄目。
1963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部考慮聘請華萊士作早間新聞報道。8月28日,20萬美國人在華盛頓遊行,呼籲支持黑人的平等權利,華萊士第一時間進行新聞追蹤。
1963年11月22日,美國肯尼迪總統在得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遇刺身亡,華萊士和他的團隊投入了全部的精力進行報道。
1967年,華萊士將視線落在了同性戀與吸毒者群體上,把自己的價值定位在傳達美國最真實的聲音。
1986年9月2日,華萊士在中南海采訪了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中國《人民日報》於9月8日和9月15日分兩次刊登了鄧小平與華萊士談話的詳細內容。1993年9月,鄧小平的這次談話以《答美國記者邁克ⷨ塚士問》為題,收入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998年,美國克林頓總統因“拉鏈門”事件而受到全美媒體的狂轟濫炸,
華萊士在搜尋新聞的過程中繞過了克林頓性醜聞,將目光放在了好色神父基爾希身上,揪出當年不亞於“拉鏈門”事件的神父性醜聞案,在美國全社會掀起軒然大波,使得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就不斷出現的神職人員道德淪喪的問題達到了爭議的頂峰,羅馬教廷不得不出麵整頓神職人員隊伍。
2000年8月15日下午,華萊士在北戴河采訪了中國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采訪被收錄入《江澤民傳》。
2006年,88歲的華萊士宣布退休。有媒體評論說,他的退休標誌著一個時代風格的結束。退休後,他仍然偶爾做報道。
2012年4月7日,華萊士於當地時間20時在其居住的美國康涅狄格州去世,終年93歲。
華萊士的節目特色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60分鍾”節目在美國家喻戶曉[25]⠂ 。自從1968年創辦以來,華萊士就一直擔任“60分鍾”的記者主播並大紅大紫。在他60年的記者生涯中,最著名的招牌就是在節目中抽煙,而他的尖銳問話也和手中香煙一樣,經常讓來賓受不了。華萊士還有另一個招牌,就是燦爛的笑容,不過也常常讓來賓哭笑不得。華萊士的幽默也為他平添許多個人魅力。他獨特的幽默風範將受後生晚輩敬仰。20世紀50年代,華萊士在杜蒙電視台擔任節目“NightBeat”的主播時,主持風格相當辛辣,他會坐在那裏一直吸著煙,並以吸煙形象出現在電視上。華萊士慣於鑽入被訪者體內,30分鍾後留下一具u2018屍體u2019。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本領。
采訪各國首腦焦點人物
華萊士被譽為美國傳媒界常青樹,與七任美國總統侃侃而談,也與不少外國首腦談笑風生。
除了國家領導人,華萊士的訪問對象還包括許多新聞焦點人物。不僅是風格,華萊士的采訪內容也頗為吸引人。從戰爭到醜聞,從商業黑幕到國際新聞;從杜魯門到克林頓,他選擇的人物和話題總是能緊緊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並且展現真相所在。
采訪鄧小平[26]⠀
1986年9月2日,華萊士采訪了當時中國的領導人鄧小平。
采訪結束4天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台播放了鄧小平接受華萊士采訪的全過程。
在較長一段時間裏,鄧小平的談話一直是世界輿論評論的中心話題。那是鄧小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接受西方電視媒體專訪,鄧小平對華萊士提出的20多個問題一一作了解答。鄧小平關於中美關係、中蘇關係、台灣問題、中國的經濟和政治改革,以及對幹部退休製度等問題的看法和預測,都已成為現實。而華萊士問鄧小平:鄧小平以後的中國會怎樣,是否會回到過去的狀況?鄧小平回答:“肯定不會”。
2004年, 在紀念鄧小平100年誕辰時,華萊士說,曆史證明了鄧小平的回答。華萊士在回憶當年的采訪過程時表示,1986年時,中國在西方人的眼中仍然有著一種神秘感。改革開放使外界逐步了解中國,中國已不再神秘,。這種變化是鄧小平帶來的。
麵對說實話不愛講空話的鄧小平,華萊士當時有點緊張,他找鄧小平要一支煙,以便幫助自己放鬆一下。華萊士說,鄧小平給他的感覺是平易近人,對他的問題回答得很精彩,既直截了當,又合情合理,他很清楚他要講什麽,鄧小平是一位英明的偉人。他采訪過很多世界其他國家的領導人,但鄧小平和他們都不同。
采訪江澤民[27]⠀
1998年5月,華萊士所在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鍾》欄目,通過公關公司和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同時遞交了采訪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的申請。“九八洪災”出其不意到來,采訪延後。
1999年,《60分鍾》再次按照程序遞交了對江澤民的采訪申請。這次,又遇到了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采訪隻能再度擱淺。
2000年初,華萊士再次致函中央對外宣傳辦和中國駐紐約總領館。
2000年8月15日下午,華萊士在北戴河專訪了江澤民,江澤民接受了華萊士的訪問,給出的條件是:不限時間,不限問題。華萊士在訪問中依舊尖銳,但報道最後被認為是“中國對外宣傳的一大突破”,也被當成中國外宣的“成功案例”[28]⠂ 。
華萊士的父母是來自俄羅斯的猶太人,典型的波士頓市民家庭。父親供職於一家保險公司,母親為家庭主婦。第一任妻子諾爾瑪ⷥ比,第二任妻子影星芭芙,第三任妻子女畫家洛蘭ⷤ𝩨㏦德。
華萊士的小兒子克裏斯ⷨ塚士也是一名記者。1962年,他的長子,19歲的彼得在希臘發生登山事故死亡[29]⠂ 。
邁克·華萊士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著名新聞節目《60分鍾》的創始人員,之後擔任該節目的主持人長達近40年之久。他曾經采訪過全球無數著名的政治人物和各界名流,並以其辛辣、強硬的主持風格和近乎於“審訊”的采訪方式被全世界觀眾所熟知。此外,由於華萊士最擅長追蹤式新聞報道以及揭露社會問題的深刻性,他在世界傳媒界中還被同行們稱為“新聞怪傑”。
華萊士的記者生涯始於40年代。1939年華萊士從密歇根大學畢業。最初為《芝加哥太陽報》所屬的電台寫新聞。二戰期間入伍進入海軍做通訊官。戰爭結束後,成為位於芝加哥的一家電台的新聞記者。1951年,他來到紐約加入CBS。中間離開過幾年。1963年重新回到CBS,擔任CBS新聞節目的記者。
華萊士並不是一開始就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剛到CBS的幾年裏,他做過各種各樣的事情,甚至在百老匯演過劇,擔任一部劇的主角。離開CBS之後,他在紐約當地創辦了一個新聞節目叫“晚間節奏(NightBeat)”。這是第一次一個電視采訪人用困難的問題挑戰他的采訪對象,也是第一次電視觀眾麵對困難而嚴肅的話題。華萊士尖銳的帶挑戰性的提問讓紐約人感到新奇和興奮。盡管很多人不接受他調查式的強硬的提問,但他的觀眾群在不斷增長。很快,他就把他的提問風格帶到了他辦的另一個麵向全國觀眾的節目“邁克ⷨ塚士采訪(The Mike Wallace Interview) ”。
聲名讓年輕的華萊士有些把持不住。一時間,他把自己投入各種承諾中。今天主持新聞節目,明天又去主持娛樂節目,後天又去主持遊戲節目。而一場個人生活中的災難讓他從忙碌虛幻的名利場中清醒過來。
1962年,華萊士的長子皮特在希臘滑雪時出事故身亡。這次事故之後,華萊士回到CBS,與CBS簽下合同,開始專注於硬新聞的報導,包括采訪越戰。從1962年到1971年,華萊士先後幾次進入越南,對戰爭進行采訪報道。
1968年,華萊士接到了一個後來確定了他一生的職業定位,同時也改變了電視新聞業走向的任務:CBS新聞節目的製作人丹ⷤ請華萊士共同主持和編輯一個新的電視節目“60分鍾”這個電視節目采取一種前所未有的形式,叫做“黃金時段的新聞雜誌”。
“60分鍾”節目在1968年9月24日首播。起初,“60分鍾”一直徘徊在每周一次的節目的收視率的底層。但CBS決定給時間讓這個節目去成長。
幾乎用了10年的時間,“60分鍾”上升到收視率最高的前10名。到70年代末,它成為電視史上最有影響的新聞節目。一周又一周,它的收視率居高不下,超過了所有各類電視節目。它贏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電視觀眾群,來收看華萊士和CBS曝光腐敗和欺騙。華萊士對新聞的敏感,電視采訪設備的越來越小型化,使得他們可以把攝製組帶到電視記者從未去過的地方,把消息以破紀錄的速度帶回給美國公眾。
他們也遭受過各種批評,比如批評華萊士使用暗藏的攝像機,貶損華萊士不給人準備的突然尖銳提問為“襲擊新聞”等等。甚至少數被曝光的對象起訴CBS。但多少年來,還沒有哪個起訴的人勝訴。
幾十年來,華萊士參與過的重大報導數不勝數。1992年6月,水門事件20周年,華萊士主持了CBS與《華盛頓郵報》聯合製作的3小時特別節目“水門秘密的故事”;1993年12月,他主持了CBS特別節目“CBS報道-1968”,節目回溯了1968這個美國曆史分水嶺的一年;1996年,他采訪了煙草公司的高級經理人員傑夫裏ⷩ폦 ,第一次向美國公眾披露了煙草工業隱瞞尼古丁對人體有害這一事實的秘密。
幾十年裏華萊士獲得無數電視新聞獎,榮譽頭銜亦無數。1991年,他進入美國電視廣播名人堂;2003年9月,艾美獎委員會授予他終身成就獎。
以在節目中抽煙聞名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60分鍾”節目在美國家喻戶曉。自從1968年創辦以來,華萊士就一直擔任“60分鍾”的記者主播並大紅大紫。在他60年的記者生涯中,最著名的招牌就是在節目中抽煙,而他的尖銳問話也和手中香煙一樣,經常讓來賓受不了。
幽默感增加個人魅力
華萊士還有另一個招牌,就是燦爛的笑容,不過也常常讓來賓哭笑不得。Harry Reasoner曾經如此評價他:“帶著天使般的笑容,他的問題會給我們迎頭一擊。”他曾問來賓:“在外星人拜訪你家之後,你真的還相信他們存在嗎?”
華萊士的幽默也為他平添許多個人魅力。他曾因為自己的座駕並排停車而被警察戴上手銬,理由是衝撞警員,華萊士則一笑置之說:“我認為躺在床上,還要去衝撞是很難的。”他獨特的幽默風範將受後生晚輩敬仰。
辛辣風格早已形成
已經退休的前CBS記者馬文·卡爾博回憶,20世紀50年代,華萊士在杜蒙電視台擔任節目“Night Beat”的主播時,主持風格已經相當辛辣,“他會坐在那裏一直吸著煙,那時他就開始以吸煙形象出現在電視上。”卡爾博還說:“華萊士慣於鑽入被訪者體內,30分鍾後留下一具u2018屍體u2019。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本領。”
采訪內容:戰爭+ 黑幕+ 醜聞 采訪對象:各國首腦+焦點人物
華萊士被譽為美國傳媒界常青樹,曾與七任美國總統侃侃而談,也曾與不少外國首腦談笑風生,悠悠60餘載記者生涯,華萊士始終保持一份不變的認真和執著,不斷追問世情、詮釋人生。雖然他現在因為高齡而退休,但直到去年他還一直不服老,仍然覺得自己還年輕。
除了國家領導人,華萊士的訪問對象還包括許多新聞焦點人物。華萊士 的采訪尤以思維敏捷、尖銳犀利著稱。不僅是風格,華萊士的采訪內容也頗為吸引人。從戰爭到醜聞,從商業黑幕到國際新聞;從杜魯門到克林頓,他選擇的人物和話題總是 能緊緊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並且展現真相所在。
宣布退休前,踏入80歲高齡的華萊士此前一直在勤奮工作,把所有的熱忱都奉獻給了新聞事業。他所獲的世界級新聞大獎和各種榮譽不計其數。他曾獲得過19項“艾美獎”、3項哥倫比亞大學“阿弗萊德 I.杜邦獎”、3項“喬治ⷤ𝛦柳皮博迪獎”等重要獎項。CBS甚至在1990年為他專門製作了一個小時特別節目,回顧他四十年來的記者生涯。芝加哥廣播通訊博物館也為他對廣播電視業的終生貢獻而給予褒獎。
2003年9月 獲得艾美終身成就獎
2002年5月 獲得昆尼皮亞克大學“佛賴德友誼第一獎”
1996年 獲得肯尼迪新聞獎
1991年6月 獲選進入美國電視學院名人堂
1991年9月 被美國廣播/電視新聞主持人協會授予“保羅ⷦ𗧉”
1989年 獲得賓悉法尼亞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1989年獲得密歇根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1975年 成為專業新聞從業員協會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於2012年4月8日宣布,該公司著名新聞節目主持人邁克ⷨ塚士已於7日晚間在康涅狄格州的一所療養院中去世,享年93歲。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在宣布這一消息時沒有透露華萊士的具體死因,隻是稱他在平靜中離開人世,去世時家人圍在身旁。當地媒體稱,華萊士曾經在2008年接受過心髒手術。
在美國, 華萊士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這個名字代表了硬新聞、調查新聞,代表了不回避、不退讓和咄咄逼人的提問。
2006年88歲的邁克ⷨ塚士宣布他退休。有媒體評論說,在美國家喻戶曉的華萊士和他的《60分鍾》,把電視訪談節目變成了“握緊拳頭的藝術形式”,華萊士向來以尖銳的問題讓他的節目來賓招架不住,不過,他的風趣和幽默也讓後生晚輩折服,他的退休標誌著一個時代風格的結束。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萊斯利ⷧ醦駶飯“我們懷著巨大的悲痛緬懷邁克ⷨ塚士。作為一名節目主持人,他一直是電視行業的中堅力量,他的傑出貢獻無法衡量。他的離世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巨大損失。”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 1996 - 2019 要而言之網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西漳